中伏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
中伏,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的年份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中伏则为20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4][5]
在中伏时可以食用一些益脾养肝、富含蛋白质和水分的食物,忌午睡过长、猛吹空调、口渴狂饮等。不仅要注意防暑降温,还需要特别注重祛湿。[6][2][7]

节令的由来

三伏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很久以来一直被中华文化传承。唐人张守节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汉书·郊祀志注》中又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可见,“三伏天”这个概念,是从久远的历史中慢慢发展来的,它承载着我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自然人文。[8]
每年入伏的时间及伏天的长度需要参考历书计算,计算方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算入伏,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庚”日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即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搭配,组成不同的名称来表示日期,如甲子乙丑丙寅等,60个不同名称反复循环。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就叫“庚日”。庚日每10天为一个周期。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法的排列,第4个庚日为中伏起始日。[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