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也称“迷胡”“小曲”“曲子戏”“迷胡子”[2][1],为陕西主要剧种之一,多分布于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传统戏剧,有唱腔形式丰富、曲调伴奏优美动听等艺术特色。[3][8][4][5] 眉户在登上戏曲舞台之前被称为“竹马子”。最早出现且具有代表性的眉户小曲是清末时期的《羽衣新谱》,以“坐唱”为表演形式,无伴随的动作,且根据曲目的内容与节奏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情绪的宣泄。随后是地摊形式的眉户音乐,迥异于滥觞期单个的曲调音乐。眉户小戏在后来的发展中结构愈加复杂,各种曲牌结构使得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此时眉户戏基本形成,有了舞台性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众多剧目,如《天官退兵》《赠钗》《醉骂禄山》等。20世纪20年代伊始,眉户进入了发展的繁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全国的新音乐工作者纷纷加入戏曲剧团中。1966年后,全国开始上演现代戏。为模仿现代戏交响乐队的模式,乐队建立了小型中西混合乐队。[3][6]
2008年6月7日,眉户剧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011年,晋南眉户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 名称来源
“眉户”也称“迷胡”“小曲”“曲子戏”“迷胡子”。对于眉户戏的名称来历,以往说法不一,一般认为“眉户”二字是延安时期开始盛行的。马健翎在为《眉户音乐》作的序中说“现在全国都叫‘眉户’,这是过去在民主圣地延安叫出来的,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了”。《陕西戏曲研究院院志》《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和陕西卷以及李静慈都依此说,但墨遗萍先生认为早在延安时代以前“眉户”之称谓就已存在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