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尼堆是指放置于寺庙周围、神山脚下或圣湖畔的刻有经文、六字真言、佛像的石堆。[1][3]在西藏的十字路口、路旁、湖边和村寨的出入口处见到一堆堆刻着佛像和佛教经文的石头,这就是“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玛尼堆常是信徒用于祈福的,大都刻有八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等,藏语称“朵帮”。[2]
玛尼堆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块最多,又称“十万经石”堆。西藏各地均有分布,它既是重要山口、险关、渡口和桥头的标志,又是对天地山水实行崇拜的风俗祭仪。藏传佛教信徒经过玛尼堆时,沿顺时针方向绕行,并将满刻经文或佛像的玛尼石或牦牛头骨放入其中,故玛尼堆逐年增高。除玛尼石外,玛尼堆上还有避邪的牦牛头骨和经幡。牛头骨上均刻有六字真言,涂有红彩。[4] 西藏境内常见的玛尼堆有:乃查姆玛尼堆、根达多芒玛尼堆、阿南多芒玛尼堆、永仲巴日寺经石堆、玛尼多乃玛尼堆和崩查玛玛尼堆等,其中丁青县城以东的乃查姆玛尼堆享有“世界之最”的称誉。此外,帕巴拉驻锡地强巴林寺的玛尼堆绕寺一周。[5]
名称释义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1]在中国蒙古地区,这类石块蒙语称为鄂博或敖包,本来是旗界、牧场、畜点、营地的分界标志。由于藏密传入的影响,所以蒙古地区这种大石堆也很多。在没有石块的广大草原上,牧民们往往用枯树堆成一个大敖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