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英文:national bonds、national securities、sovereign debt)[2],又称国家公债,发行主体是国家,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1]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1]国债在债券中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有着“金边债券”之称。[1][3]
国债按不同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中国国债按照券面形式分为凭证式国债、无记名(实物)国债、记账式国债三大类,[4][5]经过多年发展与改革,中国国债基本形成了定向发售、承购包销与招标发行共存的组合发行方式。国债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流动性强以及享受免税待遇等特点[6],国债的发行,对平衡财政收支,维护市场稳定,支持国家建设以及满足特定需求都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国债发行具有一定限度,规模过大对经济也会具有负面效应,存在着发展局限。[7]
2022年中国财政部发布了《记账式国债招标发行规则》,规定了记账式国债的发行招标统一在财政部的系统进行,标志着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可通过系统客户端(包括中心端和客户端)进行远程投标。[8]截至2023年末,中国政府法定债务余额70.77万亿元。其中,国债余额30.03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40.74万亿元。[9] 基本信息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