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

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
降准(lower required reserve ratios[2]),全称是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1]。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单位储蓄可以支撑更多的存款,并且商业银行可贷金额会增加[3]。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的三种主要政策工具,而法定存款准备率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1]
这一政策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来实施,并利用货币乘数效应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释放商业银行的储备金,这些额外的准备金可用于偿还借入款项或进行更多放款,进而扩大信用规模[1],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其次,降准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4],稳定了市场信心,促进了经济的稳健发展,还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民生水平,推动经济的繁荣[5]。但同时,降准也有可能导致存款利率下滑,进而削弱了存款人的收益并对其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效果。此外,降准还会引起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贬值以及外汇储备减少等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4]
降准对银行、股市、楼市和通货膨胀都有影响,包括降低理财收益率和可投资资产、提高资金流动性、缓解股市压力、刺激楼市销售和可能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6]。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幅度为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调整后,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6%[7]

概念解释

法定存款准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