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bá]据传是一种能够引发大旱的妖怪。最初是一种人形的怪物,具有神力可以驱水,后在民间传说中逐步演变为鬼魅,在明清时多以僵尸形象出现。[2] 先秦时期,自然界的干旱现象被认为是旱魃作祟,从自然中的旱灾衍生出了旱神——魃的形象。[3]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自汉代中后期开始,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小鬼形象的旱魃起于《神异经》。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民间为驱除旱灾,衍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2] 词源
旱魃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诗经·大雅·云汉》云:“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tán]如焚。”《毛传》注称:“魃,旱神也。”三国时代韦昭著《毛诗问》:《传》曰:“魃,天旱鬼也”,《笑》日:“旱气生魃”,天有常神,人死为鬼,不审“旱气生魃”奈何?答曰:魃,鬼,人形,眼在顶上。天生此物,则将旱;天欲为灾,何所不生?而云有常神耶?此《毛诗问》系韦昭问、薛综答。问者不解旱魃之所生,认为天神有固定的数目,而鬼又系人死后所化成,而旱魃则不知是天神,抑或人死所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