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以隋大兴城为基础扩建而成,为隋唐两朝的都城。[3][6][7]初名京城(《旧唐书》称京师),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称西京,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称中京,唐肃宗元年[a](761年)称上都。[1]
唐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国际性城市,整体规模宏大,建筑雄伟。[6]它充分利用地形特点布设建筑物,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发挥出城市建设的立体效果,同时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主体建筑,使得城市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呈严格的东西对称,总体布局为城中有城与市坊分立。[8][2][5]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禁苑、坊市组成,有2市108坊,所有城墙均为夯土筑成,宫城居中,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与外郭城的明德门一线为中轴线,皇城紧邻宫城之南,承天门大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分设。外郭城形如长方形,东西长为9721米,南北宽8651米,周长为36.7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唐代新建大明宫),人口超过100万,为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城内东西十四条大街, 南北十一条大街,将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分归长安与万年两县管辖,以朱雀大街为界,长安县管理西城55坊,万年县管理东城55坊(因城东南为直角形曲折,实管54坊),两县各有一市,即东市与西市。[6][5][2][7] 城中有城的布局对当时及后世国都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宋代的开封城与元明清的北京城均沿袭这一特点。[5]唐末黄巢起义使长安城趋于衰败,天佑元年(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将长安宫殿、街坊全部拆毁,使长安城变成废墟。两年后,因驻防长安的军队不易防守,对长安城进行改筑,放弃外郭城与宫城,仅对皇城进行改修,历经五代、宋、元等朝代,城垣规模没有改变。[9]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4] 地理环境
唐长安城,隋朝称之为大兴城,地处秦岭之北,濒临渭水之南,在关中平原中部偏南,龙首原以南(今西安城及其近郊),八百里秦川的中心,兴建于隋朝初期。[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