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目人(Semu)是指在蒙元王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对除蒙古以外的中国西北各族﹑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概称,后逐渐演变为西域诸国人的专称,包括乃蛮、汪古、回回、畏兀儿、康里、钦察等族群。[1][3]在蒙元政权中享有仅次于蒙古人的政治地位,常被委以财政、军事要职,参与中央及地方行政管理。
“色目"一词,虽然在唐朝初期就已出现,但当时是指代各种不同的人或种类名目。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曾解释过这个词,将其用于描述祝、史、射、御、医、卜、百工等不同的技艺和职业,以区分它们的种类。蒙元时期时,"色目"一词则是被用来作为蒙古语中的"合里·亦儿坚"(qari irgen 外人,其他人)的译语来使用,“色目人”一词也逐渐演变成对西域等地区的外来族群的专称。[4][5][2][6][7][1]
在元代建立后,蒙古帝国开始推行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政策,为方便统治,西域各族群被统一归为色目人,他们逐渐在中国中原地区定居,并形成了自己的社群。这些色目人包括了来自蒙古、突厥、回鹘、波斯、阿拉伯、蒙兀儿等地区的人群。在元代的社会等级划分中,色目人的地位仅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他们中的富豪和权贵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 为蒙古人的得力助手。色目人在政府机关中占据显要地位,拥有特权和优待,包括参与政治决策、担任官职以及享受财富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色目人成为了政府的核心成员,负责重要职务。[8][9]比如在元太宗时期,回回人奥都刺合登童以其出色的财务才能成为元朝的财政大臣,而元世祖时期的回回人阿合马也因其精湛的财政管理而备受推崇。元文宗时期的钦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