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英文:Information Cocoon)[1]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导致自己束缚于像蚕茧一般“茧房”中的现象。[5]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以及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都是描述因信息偏食而导致信息窄化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6]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原指美国两党政治下新技术导致的信息极化忧虑,但缺乏西方学界有力证据支持。该概念首次出现于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2]信息茧房的形成受大数据技术与实践、用户 行为、推荐算法等因素的影响。[7] 信息茧房的出现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为平台提升了用户粘性,但也有着用户信息窄化、局限个人视野、催生群体极化现象、破坏网络公共领域建筑等问题。[7][8][9]为了解决信息茧房,需要用户自身、媒介平台和社会共同努力。[7][10]
概念
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作为描述因信息偏食而导致信息窄化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成因是基于信息效率为优先的推荐算法,通过选择性接受、选择性信任等心理机制与社交媒介环境的内外因素共同造成。但是,三者的侧重点却也有所不同。信息茧房侧重于个体的事实性信息获取行为,强调“束缚”,具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回声室效应侧重于群体或系统的意见“聚合”及观点强化,并与群体理论密不可分;而过滤气泡则侧重于算法技术导致的信息“过滤”,强调信息环境层面的同质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