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吊脚楼-抖音百科
吊脚楼,又称干栏、阁栏、麻栏、吊楼等,[2]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和水域,[4]集中在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聚居地,[5][6][7]特别是鄂西、湘西、贵州、四川等地。[2]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8]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9] 吊脚楼以架空的一侧为虚,接地一侧为实,多顺应地势,因地制宜地用多根细木柱将楼房架空,其形态如被木柱吊在半空,因此称为“吊脚楼”。[10]吊脚楼建筑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11]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是“吊脚楼”民居的始祖。[12]之后随着各民族融合,吊脚楼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后逐步改善,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13]其木质材料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构成了吊脚楼的主要特色,[8]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吊脚楼、人、自然相互交融。 同时吊脚楼融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民族建筑艺术的代表,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集中反映。[14] 吊脚楼按照民族特色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苗族吊脚楼、[15]侗族吊脚楼、[16]土家族吊脚楼等。[17]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18]底层一般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19][20]第二层是用来进餐、休息和睡觉的区域,[9][21][22]第三层呈半封闭或完全封闭,主要用来储存粮食。[23]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26] 历史沿革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