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牛卫-抖音百科
千牛卫,全称“左右千牛卫”,唐代设置的一种官职,是专门执掌御刀的皇帝贴身侍卫,负责护卫皇帝安全并作为仪仗队伍参与国家庆典。前身为北魏所设”千牛备身”一职。[5] 千牛备身在北魏时期是皇帝贴身侍卫,到唐朝时改革禁军体系,成立了南衙十六卫与北司六军。左右千牛卫属于南衙十六卫之一,唐朝设有左右千牛府,交由千牛大将军、将军及中郎将统领,与左右监门卫之外的十二诸卫不同,其不领府兵,是专门掌执御刀的皇帝贴身侍卫,负责护卫皇帝安全并作为仪仗队伍参与国家庆典。[5][6]中晚唐后,伴随着府兵制的瓦解,权力中心由南衙转向北司,南衙十六卫也逐渐衰败,属于南衙十六卫的左右千牛卫也逐渐没落成为虚衔,作为官员迁转过渡之用。[7]宋朝时千牛卫同样作为虚衔属于环卫官,一般由宗室成员担任或作为武臣赠典。[8] 唐朝时左右千牛卫成员主要由宗室子弟、姻亲以及四品以上官员子弟选拔而来,[9]其选拔方式在唐代虽伴随政治格局变动而产生一定变化,但选拔范围始终局限在“高荫子弟”这一范畴之中。学者马星驰认为,作为门荫制度在唐代的具体体现,左右千牛卫的设立为高荫子弟提供了一条较为便利的参与政治途径,在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巩固皇权方面起到一定作用。[10] 名称由来
与唐代南衙十六卫中多数名称来源于唐代军事行动中活动需要不同,左右千牛卫的名称出自历史典故。千牛卫的命名与千牛刀有关,根据《通典》记载千牛是一种刀名,后魏时期设有千牛备身一职,执掌御刀千牛刀,因此命名为千牛备身。[11]由此可见,千牛刀是君王防身所用之刀,而北魏时期设立了千牛备身这一职务便是用于执掌御刀以此护卫君主。至于千牛刀一词则要追溯到《庄子》中庖丁解牛这一典故,庄子为文慧君解牛,他所用的刀在十九年间处理了数千只牛,而刀刃却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般锋利,因此称为千牛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