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证书

证明劳动者具有从事职业所必备技能的文件
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给达到职业资格规定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劳动者发放的证明。[3]由于国情不同,在中国,职业资格证书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管理,[4]英国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通过国家和学会两个层面来实施。[2]
中国于1985年首次提出在中国建立职业证书制度的问题。1996年开展劳动预备制度试点工作,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5]2009年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提出“国家建立职业分类制度”。[6]2013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工作方案》,人社部牵头开展了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分三批取消了149项职业资格。[7]2017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人社部印发《关于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的通知》,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8]201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用2018年版证书,并对证书内页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9][10][11]2021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涉及人员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作为准入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进入《目录》。[12]
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按资格性质分准入类职业资格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1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职业资格分为五个等级,并通过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及综合评审的方法进行职业技能鉴定。[3]国家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14]
21世纪初,英国先后推行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NQF)和资格与学分框架体系(QCF)。[15]澳大利亚建立了学历资格框架,职业教育的学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可以升入普通大学继续就读;美国社区学院可同时提供普通大学的前两年课程教学和职业技术课程及证书;德国强调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多类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强制规定职业资格证书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之一。[16]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