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bì]屃[xì],又称霸下[1]、驮碑龟、鳌、龟趺(fū)、填下、天下、龙龟等,[3][4]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传为龙[a]生九子之一,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5][6][7][2]“赑屃”一词首见于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意为描写巨鳌[áo]的力大无穷。[1][8]至宋仁宗时期,丁度刊修《广韵》成《集韵》时,赑屃被解释为鳌。[1]之后,哲宗、徽宗时期,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中指出赑屃为碑首,是对盘龙的称谓,而鳌是碑座,是以龟的形象制作。[8]明代后,出现了“龙生九子”的说法,赑屃被传为龙子之一,有着载重的爱好,并被确定为石碑下的龟砆[fū]位置。[9][8]形象也变化为龙首龟身[10],并沿至近代。今见于古建筑中,并视其为吉祥物,寓意长寿、负重、镇煞迎福。[11] 赑屃的形象为龙首,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龟身,长有甲壳;四肢粗壮,呈爪状,称为麟脚。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12]作为石雕作品时,通常背上立有石碑,赑屃趴卧于地面,[2]在其脚下设有底座。[13]赑屃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长寿与坚韧,[2]并带有地 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14]因此其也常被运用于大型墓葬,俗称“神龟驼碑”。[15][16]据说,触摸赑屃能带来福气。[17] “赑屃”演变为“龙子”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歌功颂德的御用之物,寄托了当时统治者渴望永存千古的思想。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它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18]同时,赑屃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官本文化的历史缩影。[19][2]
历史溯源
赑屃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最初并非龙子,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从鳌龟发展为赑屃、再成为龙子,历史地位也不断地被提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