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氏肌蛤

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肌蛤属的一种贝类
寻氏肌蛤(学名Arcuatula senhousia),是肌蛤属的一种贝类,因其贝壳极薄也被称为“薄壳”,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7][4][5][2]寻氏肌蛤蛋白质含量高,且[]等矿质元素高于一般海产贝类,可食用,是中国部分沿海省份的一种重要小型经济贝类;[7][8][9][10]也可入药,具有清热、化痰、软坚的功效;[11]同时,被广泛用于制作对虾养殖饵料,以及当肥料用作基肥或追肥。[9]
寻氏肌蛤贝壳较小,一般壳长小于30毫米,形似三角形,表面前后区有放射纹。[7]具有青绿或黄绿色的外观,并带有褐色花纹。[7]一般生活在自然界的浅海底,从潮间带中下区到潮下带约20米的范围内,[6]常见于泥滩或带泥沙滩岸;[7][6]以附着生活的方式为主,移动能力较低,一旦附着便倾向于群聚在一起,形成一片簇状的群落;[6]主要以硅藻类为食。[9]
寻氏肌蛤为面状前吻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12]面状前吻吸虫寄生在寻氏肌蛤此类经济贝类的消化道生殖腺及某些鱼类的肌肉组织中生长,成长为成虫后便会寄生于鱼类的消化道中,给鱼类养殖业带来一定的损失。[13]

形态特征

寻氏肌蛤壳长通常不超过30毫米,壳高约为壳长一半,壳宽略微小于壳高[7]。寻氏肌蛤两性贝壳形态特征无明显差异性,但在性成熟时,雄性肌蛤外套膜呈现乳白色或者淡黄色,而雌性肌蛤呈现深黄色或杏黄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