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管

早期电信号放大器件
电子管(Vacuum Tube)又称真空管,是一种最早期的电信号放大器件。[1]电子管除应用于电话放大器、海上和空中通讯外,也广泛渗透到家庭娱乐领域。[4][5][6]
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标志着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1][3]仅仅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了1960年前后,西方国家的无线电工业已经能够做到年产10亿只无线电电子管。[7]此时电子管被应用于无线通讯的中转站、音乐的播放器的功放、军事领域中的微型行波管、航空航天领域中的雷达等。[8][9][10][11][12]
电子管通过利用灯丝阴极加热后,阴极表面电子溢出产生电子云,电子云在屏极高压电场作用下向屏极运动,控制了流向各极电子量的多少,从而实现电子管的放大等功能。[13]其主要结构包括栅极、阴极和阳极三部分。[14][15]通常按照内部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二极管三极管四极管等多种类型。[13]

历史沿革

1883年,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正在进行灯丝(碳丝)的寿命测试,他在真空电灯泡内部碳丝附近安装了一小截铜丝,但铜丝并没有接在任何电极上。也就是说,铜丝没有通电。碳丝正常通电后,开始发光发热。过了一会,爱迪生断开电源。他无意中发现,铜丝上竟然也产生了电流。当时的他并没有办法解释这种现象,但却给它命名为“爱迪生效应”。[16]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电子,人们才明白爱迪生效应是一种热电子发射现象(Thermionic emissio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