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古典风格的古筝曲,最初是1925年由古筝大师魏子猷[yóu]完成《渔舟唱晚》初稿,曲成后经徒弟娄树华加工润色,于1938-1939年间创作完成。《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该筝曲是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传统古筝名曲,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1][2][3][4][5] 该乐曲意境深邃[suì]高雅,旋律以典型的民族风格五声音阶为基础,音乐优雅古朴,通俗又有韵味。结构完整短小,利于传奏。魏子猷在这首作品的演奏创作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1][2][3] 《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新中国成立后,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 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盛中国、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1984年,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琦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一直沿用。[1][2][3][5]
名称来 源
《渔舟唱晚》在改编过程中曾参照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名句,取其前四字故名,描绘了夕阳西下,碧波万顷,渔人欢愉歌唱,满载丰收,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