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

双链RNA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RV),是一种双股RNA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因车轮状结构得名,[2][3][4]是发达国家住院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也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3][4]根据内层衣壳蛋白VP6抗原特征,将轮状病毒分为10个组群:A-J组。A组轮状病毒可感染人和多数哺乳动物,也是<5岁儿童急性胃肠炎(腹泻)最为常见的病原体。[5]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母乳、医源性、胎盘、人-动物等渠道传播,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后3-4天排毒量最多,传染性最强。[2]儿童较成人易感,病后免疫力短暂,可反复感染。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以6-24月龄发病率最高;B组轮状病毒成人普遍易感,主要感染青壮年,以20-40岁人群最多;C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儿童,成人偶有发病。[3][4]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类型多样,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型腹泻至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4]一般表现在消化系统、循环血液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肾脏损害5个方面。[2]尚无特效药物治疗轮状病毒性胃肠炎,主要是针对腹泻及脱水的对症和支持治疗。[3][4]预防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预防接种也被认为是减少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2][4]
轮状病毒首次发现于1973年,由澳大利亚医生毕夏普(Bishop)等在急性胃肠炎患儿活检超薄切片中发现。全球每年约有1.3亿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病例,29-45%的腹泻住院患者是轮状病毒感染。[6]据2008年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有45. 3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占5岁以下儿童总死亡人数的5%,其中90%以上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2][7]中国轮状病毒腹泻主要流行高峰期为每年9月至次年2月。[2]

命名

轮状病毒为呼肠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因形状呈“车轮状”而命名,其基因组是分节段的双链RNA,与呼肠病毒相似故分类。[2]首次命名于1974年,由弗勒维特(FLEWE)等提出,[8]该命名于1978年得到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的认可。[9]1983年中国学者发现感染成人的轮状病毒,命名为成人腹泻轮状病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