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和学校生员的专称
秀才别称“茂才”,[1]是民间俗称,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特指秀出之士[2]
秀才是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获得的。汉武帝时期,“秀才”是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的优秀人才之一。隋朝科举,初设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3]宋代把参加过科举府试的人都称为“秀才”。明清之际,院试合格取得乡试入学资格的读书人,才被称为“秀才”。考中秀才后,生员需经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并通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考中举人,便可以正式做官了。[4]
秀才是士大夫的人生起点,他们和庶民百姓有所不同。由于秀才受教育带来的体面,能让百姓肃然起敬[2]。秀才可以开私塾教学生。秀才虽然不是国家官员,没有工资,但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不用纳税,不用应征入伍,甚至可以向当地的县官提出意见或建议。[4]

概念出处

秀才最早指才能优异的人。“秀才”之称,已见于《管子·小匡》,管仲齐桓公论“士农工商”四民时曰:“:“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云:“:“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此处的“秀才”就是泛指才能优异之人。《国语·齐语》所记管子此论与《小匡》大体相同:“:“夫是,生物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这里的“秀民”与“秀才”含义相同。《礼记·王制》云:“:“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郑玄注曰:“:“秀士,乡大夫所考,有德行道艺者。”此处的“秀士”即士之秀者,泛指德才优秀者,同《管子·小匡》中的“秀才”含义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