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

北宋名相
1
4
寇准(961或962年8月27日-1023年10月30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寇湘之子。[1]北宋名相,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善诗,是宋初“晚唐体”诗人之一。[2][3]
寇准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后,授大理评事,先后担任巴东知县、成安知县,郓[yùn]州通判。[4]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召试学士院,授官右正言、直史馆,不久升为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quán]。景德元年(1004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年冬天,契丹(辽国)南下犯宋,包围了澶州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力排众议,坚主抵抗,反对南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任陕州知州。天禧初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史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封莱国公。又遭丁谓等人诬陷去位,后被贬至雷州(今属广东省)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终年63岁。皇祐四年(1052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二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2][5][6][7]
寇准著有《巴东集》(失传)、《寇忠愍公诗集》三卷、 《上真宗议澶渊事宜》《乞科责豪民放高利贷奏》等。学者孙朋朋在其论文中指出,寇准性格“刚直”,忠正无私,不避权要,多为民众所称道;然因他率意而为,“好刚使气”,而为皇帝所顾虑,屡遭政敌打击排挤,多遭贬黜,最终卒于贬所雷州[8][9][10]

人物生平

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