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2]亦被称为“出超”[3],是指在一定时期(月、季度、年)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总额超过进口商品总额,或者在国际收支中,收入款项总额超过付出款项总额。贸易顺差意味着该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了经济盈余。[6][7]
贸易顺差对国家经济存在多方面有利影响,贸易顺差可以刺激国内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随着出口的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生产和提供商品和服务,减少了失业率,改善了就业状况。其次贸易顺差也可以增加外汇储备,帮助国家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然而,过高的贸易顺差或将导致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外需,使经济对外部冲击更加敏感,同时可能带来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可能引发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措施,加剧国际贸易摩擦。此外,若长期依靠出口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实现贸易顺差,可能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可持续发展。[8][9]
贸易顺差的国家可以通过调节货币汇率来减少贸易差额,或使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进出口,通过汇率变动的方式来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减少进口增加出口,也可增加对逆差国产品的采购,或直接限制出口,通过配额和出口许可证等方式来限制出口金额,减少贸易顺差。[10]贸易顺差通常产生于资源禀赋型国家中,大致可归为三类,即资源型顺差国,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混合型顺差国,如荷兰,挪威等和生产型顺差国,如德国,韩国,中国等。[11] 基本信息
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