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1881年2月9日—1949年4月19日[a]),字辅忱,出生于奉天锦州义县(今锦州凌海市班吉塔乡杂木林子村),祖籍直隶深县太古庄花盆村(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8][9][10]民国军事将领,原吉林省政府主席,爱国民主人士,张学良的“辅帅”。[2][3][1][11] 张作相出生于1881年2月的一个中农家庭,早年家庭贫困,后流落沈阳[12][13][1]。1901年张作相投身绿林并与张作霖结为盟兄弟,一同接受清政府招安,随张作霖发迹而随之升迁[12][13][14]。1911年张作相进入奉天讲武堂学习,1912年至1919年,连续担任团长、旅长、总参谋长和师长等职[13][15][12]。1922年因主张休战而被张作霖罢免总参谋长一职,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张作相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监。两年后,张作相接任吉林督军一职[16][4]。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反叛,张作相出兵平叛,首次大败,随后跟随张学良平定叛乱。在讨论善后问题时,张作相以大局为重,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将郭军部将全部处死,最终得到了张作霖的默许,使奉军保存了大批骨干力量[12][17][4]。平叛结束后,张作相再跟随张作霖进入关中,并推举张作霖为大元帅,并跟随张作霖南征北战[17][4][12]。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张作霖被炸去世,张作相力保张学良主政东北,同年与张学良等人一同宣布“易帜”,随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吉林省政府主席等职[5][4]。次年,张作相 再任国防司令[5]。1931年3月26日,东北四省一市党务指导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张景惠分任辽、吉、黑、热、哈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作相于锦州尽孝,未能组织兵力对抗,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张作相吉林政府主席一职被替换。1933年初,日军进犯热河,张作相领兵对抗,大败,张作相请辞隐居天津。期间虽为财务之事多次奔波,但从未给日伪军任职。[18][19]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再欲拉拢张作相。并于两年后任张作相为东北行辕政治协会委员,1948年4月,张作相任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但未任职。[18][12][19]同年9月,锦州解放,张作相于锦州家中被俘,不久后被释放。1949年4月,张作相于天津家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1][2] 张作相主政吉林期间安定边界、剿灭匪患,同时还注重民生发展,修建铁路和自来水厂,铺筑柏油马路,并对鸦片进行抵制。张作相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坚持由中国人自主修筑吉海铁路。[20]在张作相主政吉林期间,在边境稳定、民生发展、经济发展、普及教育等方面都带来一定积极影响。现代学者张景权曾评价张作相:“张作相在吉林为官八载,兴市政 、筑铁路、办大学,在国势衰危、军阀混战的时代,这对于一个旧式军阀人物来说,实为难能可贵。”[21] 人物生平
早年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