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病毒,亦称朊粒(prion)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其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朊粒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TSE)的病原体[1]。分子量为27-30kDa,在电镜下呈纤维状或杆状,直径10-20nm,长100-200nm[3]。朊粒对热、蛋白酶K、辐射、紫外线及常用消毒剂有很强的抗性。灭活朊粒是采取化学处理和高压蒸汽灭菌相结合的方法。[1] 1982年,美国学者Prusiner SB首次证实羊瘙痒病致病因子的本质是一种传染性蛋白颗粒(proteinaceous infectious particle),并将其命名为“prion”。简称朊粒或朊蛋白[1]或朊病毒[4]。朊病毒是动物和人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1986年在英国发生的牛海绵状脑病(BSE),俗称"疯牛病",其病原也是朊病毒。美国学者Prusiner SB因在研究朊病毒性质及致病机理方面的突破性进展,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朊粒存在于感染的人和动物组织中,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1]。感染朊粒的动物和人均可成为传染源,朊粒病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传染和医源性传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朊粒后,尚未发现保护性免疫产生[2]。朊粒病潜伏期长,可达数年甚至十年之久,一旦发病,病程呈亚急性、进行性发展,最终死亡。临床表现以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人类常见朊粒病主要有库鲁病、克-雅病、变异型克-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