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属(Pinus) 是松目(Pinales)松科(Pinaceae)植物的一属 ,本属约有120种,[4]是松科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森林面积最大的属。[5]分布于北半球,北至北极地区,南至北非、中美、中南半岛至苏门答腊赤道以南地方,[2]中国产46种,[1]分布几遍全国。[2]松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和北亚热带高山针叶林中,为典型北温带广布属,可分布至丘陵、台地、甚至平原。[6]多为阳性树种,少数幼年耐萌,耐干旱瘠薄,但不耐盐碱和渍水。[5] 松属植物多常绿乔木,稀为灌木。枝轮生。冬芽显著,芽鳞多数。叶有两型:鳞叶(原生叶)单生,幼苗时期为扁平条形,绿色,后则逐渐退化成膜质苞片状;针叶(次生叶)螺旋状着生,常2针、3针或5针一束。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生于新枝下部,斜展或下垂;雌球花1-4个,生于新枝近顶端,直立或下垂。球果直立或下垂,种鳞木质,排列紧密。种子上部具长翅或具短翅或无翅。[2][5] 松属植物木材材质较硬或较软,易施工,可供建筑、农具、器具及家具等用,也可作木纤维工业原料;部分树种树形优美,形态各异,常用于绿化装饰、园林设计等;松花粉、松节、松针及松节油可入药使用;多数五针松类有较大的种子,可供食用。多数种类生长快,在森林更新、造林方面有很大利用价值。[2][7] 截至2023年8月,松属植物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有极危种3种,濒危种9种,易危种7种,近危种14种,无危种77种。[8]在中国,有8种松属植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版),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5种。[9]
此外,一些松属植物因其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入侵新环境后能将草原和灌丛逐渐变成松林,影响水环境、土壤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等原因也被视为入侵物种,如欧洲赤松(P. sylvestris)、蒙达利松(P. radiata)、西黄松(P. ponderosa)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