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乌桓,又叫乌丸,是东胡部落的的一个分支,与鲜卑同属于东胡部落联盟。乌桓从语言、文化、社会习俗都与鲜卑极为相似。[4]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灭东胡后,东胡联盟开始解体,其中一支东胡余部退保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境内),后来发展成为乌桓人,最初的活动地点是在西拉木伦河流域。[5][3]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允许乌桓迁到今内蒙古旧热河的南部、察哈尔的东南以及河北省的北部。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6]汉灵帝(168~189年)时期,分布在缘边郡县的乌桓各部逐渐形成几个较大的部落联盟,还形成了部落之上的联盟体,并存在常设的联盟首领,这标志着乌桓人在政治组织的演进方面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汉末时期,曾任中山太守张纯进入乌桓,帮助乌桓建立起规模更大的联盟,这就是“三郡乌桓”。随着乌桓的实力增强,三郡乌桓已成为阻碍曹操统一北方的势力。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部队讨伐三郡乌桓,在白狼山之战中,乌桓的最后一任大单于蹋顿被张辽斩杀,至此乌桓逐渐衰落。[7]
曹操讨伐三郡乌桓,重要的影响是中断了乌桓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乌桓人最终融合于汉族及其他民族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乌桓和我国其他民族的融合。[7]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