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是娥-抖音百科
丁是娥(1923年11月12日-1988年6月28日),祖籍浙江省吴兴县,出生在上海,原名潘咏华,小名“银男”,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派”创始人,[2][1][8]曾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九届上海市人大代表。[6] 丁是娥9岁从师丁婉娥学艺,专攻花旦、正旦,兼任老旦,[1]12岁参加演出,18岁满师,先后应聘到鸣英剧团等艺术团体当演员。[2]1943年,丁是娥以一出《女单帮》一举成名,为她以后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4]1949年后,丁是娥致力于沪剧改革,在排演现代戏剧方面成绩显著。[1]1950年,丁是娥与丈夫解洪元一起,首创民营公助集体所有制的上艺沪剧团,任副团长。1953年,丁是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1]同年,丁是娥随剧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沪剧《罗汉钱》,[9]《罗汉钱》的成功演出标志着她在表演艺术上已趋向成熟,丁是娥创造的沪剧丁派艺术也开始形成。[4] 1958年,丁是娥加入中国共产党。[3]1959年,丁是娥凭借《雷雨》中的繁漪,展示出自己把握复杂角色的功力,成为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4]此外,丁是娥还在《鸡毛飞上天》《阿必大》等沪剧中担任主要角色,其演唱艺术精湛,形成绮丽多变、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2][3]丁是娥对于《芦荡火种》中阿庆嫂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她登上了自己六十年表演生涯的艺术高峰。[4]“文革”期间,丁是娥受尽磨难。[10]“文革”以后,丁是娥复出,选择让中青年演员更快接班,自己渐渐淡出,积极为沪剧院培养人才。[11][4]1978年,丁是娥出任上海沪剧团团长。1982年,她成为首任上海沪剧院院长,1985年,丁是娥担任上海沪剧院名誉院长。[6] 丁是娥的表演端庄大方、稳重质朴、清新明快,深受观众的喜爱,[12]于1952年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4年获得华东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多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6]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