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衣堂,其名称源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这一堂名旨在弘扬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在现代,这种美德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1]。
历史沿革
采衣堂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据《艺文类聚》卷二十引用的《列女传》记载,老莱子为了孝敬双亲,即使到了七十岁高龄,仍像孩子一样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来娱乐他们。有一次,他端着饮料走上厅堂,不慎摔倒,便顺势躺在地上模仿小孩哭泣的样子。这个故事后来被称为“彩衣娱亲”,用来形容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行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包括采衣堂这样的堂号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四旧”运动中,采衣堂的堂匾不幸遭到破坏[2]。 文物保护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采衣堂依然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园林专家陈从周曾指出,联对和匾额对于古建筑来说就像人的眉毛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装饰元素。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古建筑中,匾额被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我的家族世代从事医学事业,家中留存的老房子虽然不是官邸豪宅,但也曾经悬挂过一块名为“采衣堂”的堂匾。遗憾的是,这块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了。直到1988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一位朋友(当时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书房里喝茶聊天,得知他即将前往上海拜访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于是,我向他表示希望能请顾老重新书写“采衣堂”的匾额。我的朋友建议我写下请求的理由和匾名,以便他在转达请求时能够更具体地说明情况。大约一周后,我非常高兴地收到了顾廷龙先生亲自题写的“采衣堂”榜书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