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

中国民间传统庆典
1
4
“社火”又称为“射虎”[4],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传统佳节的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5],其主要形式有踩高跷、划旱船、跑竹马、高芯子、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6]
"社火"寓意驱邪避难[7]。“社火”起源于古代先民向土地神定时献祭[8]。一般都表达出人们希望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美好愿望,具有群众的广泛参与与娱乐性[5]。社火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商朝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大[nuó][2][6]秦汉时期,该活动称为“社日”[8]唐代迎春仪式称为官民同庆的节日礼俗活动。“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9]。宋代时期活动形式繁多[9]。元明清时期,社火活动盛行,形式和内容与现在差异不大[10]
社火种类有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种表演形式[11]。其内容主要有舞龙、舞狮、高台、高跷、旱船、秧歌等形式[12]。不同的地域其社火民俗也各具特色[13]。如陕西社火的血社火、马社火等[14]。社火有着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百姓生活,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等价值和影响[13][15]。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16]。在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

概念及命名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传统佳节的狂欢活动[5]。"社火"亦称"射虎"[4]。社火中的 “社”为土地之神,《说文解字》中“社”,地主也。从示土。从字形看,社是由示和土组成的,意思是祭祀土地,“火”即传说中的火神[17]火神崇拜起源已久,《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中日:“木正日句芒,火正日祝融。关于社火的记载,见于《礼记 ·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社火"寓意驱邪避难[18]。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