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托名于春秋早期齐国政治家管仲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一部记录管仲及管子学派言论和事迹的汇编论文集。[1][2][3][4] 管仲是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政治家、改革家。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公认的霸主,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受到世人的景仰和推崇。管仲身后到战国时期,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同时,齐国一直存在着尊崇管仲的风气,人们传承发展管仲的思想和治国方略,逐渐形成管仲学派。这一学派搜集整理管仲的言行事迹,总结并发展管仲的思想,最终形成了《管子》一书。[5][6][7] 今本《管子》为西汉刘向编订,定著八十六篇,其中十篇的内容亡佚,仅留下篇目。全书字数近十六万,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蕴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巨著。[8]在哲学方面,《管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本,并提出要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加强人认识主体的主观修养;在政治方面,书中主张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提出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思想;在法律方面,《管子》主张以法治国,要求礼法并重,德法并举,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在军事方面,提出军队“尊主安国”是其基本的职能,“凡兵之用,必待民之用”,认为人民是军队的主力;在经济方面,轻重论是《管子》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主张农工商并重;在教育方面,《管子》吸取了前人的教育思想,继承了齐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围绕富国强兵的目的,强调教民务本、教民强兵、教民明法、教民养德、教民以技,大兴教育;在自然科学方面,《管子》多篇章涉及自然和科学问题,提出“以时禁发”的环保理念与“因天材,就地利”的城建主张,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9][10][11][12][13][14][15][16] 《管子》书自刘向校录之后,内容基本确定,唐代尹知章作《管子注》后,成为流传最广的版本,主要以有注的形态流传。《管子》版本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南宋绍兴年间浙江刻本;其二是明刻刘绩《管子补注》本,傅增湘定为弘治刊本;其三是明万历十年赵用贤《管韩合刻》本。其中南宋浙江刻本是《管子》版本中最古老的版本,也是现今中国国内保存的唯一宋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8] 汉朝刘向在《管子叙录》中指出,“凡管子书,务富国安民,道约言要,可以晓合经义”,肯定了《管子》中的治国兴邦思想。明代凌登嘉在《管子治略窽言叙》中称“精用之则王,杂用之则霸”。[16][10]近现代汉学学者黎翔凤在《管子校注》中评价认为“《管子》内容博大,体系整饬,超越九流诸家之上。”[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