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三恪

古代政治礼制
二王三恪[kè],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礼制。新兴王朝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给予王侯名号,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显示本朝继承前面朝代,具有正统地位。恪,敬义,谓礼之如宾客,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1][4]
最早述及“二王”“三恪”的经典《礼记·郊特牲》中记载:“天子存二代之后,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唐朝学者杜佑通典》记载:“三恪二王后”,封前二朝代的后代,称为二王后,封前三朝代后裔就称为三恪。[3][1]
“三恪二王”是宾礼之一,也就是当朝把这些人当客人而不是朝臣。中国古史系统中,舜继尧统,以尧子丹朱为宾,称为虞宾,行不臣之礼。自此之后,有了尧舜“禅让”的记载。[2][5]至中国三至九世纪历史时期,“禅让”这一政权交接模式,转而变为乱世枭雄和政权觊觎者,为取得天命转移和历运正统而争相利用的政治工具。[5]《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后,周武王追思先圣王,共封了8个公爵国。[1]唐袭前制,援周武王封虞舜、夏禹商汤之后为二王三恪,[5]这是二王三恪的第一次制度化。[6]武则天时期,改立“二王三恪”。[5][7]清朝,这一制度逐渐消亡。[3]

词语解释

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