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3][4]全文共3544字,三十三章[5][6]。宋代理学家朱熹将《中庸》和《大学》从《礼记》中抽出,使其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成为重要儒学经典。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7] 《中庸》主要内容为伦理哲学,阐明天、道、性、中和、诚等思想,主张慎独、忠恕、至诚尽性,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同时又重视礼制、修身和治国。[7][8][9][10]开篇阐述天、性、道、教的关系,提出儒家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和“中和”的概念,表明中庸是大道之根本,此后各篇从不同角度切入论述中庸之道的特性、表现、功效和修养的方法、途径等,特别提出“诚”的思想,末章回到君子修身之道并加以论述。[6]全书主旨在于揭示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是生命意识生存与发展的规律。论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遵循的原则,在内心与外在的矛盾状态下,寻求平衡与共存的基点。[11] 《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心性哲学的代表作,高度概括并发展了孔子的中庸思想[10]。该书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等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哲学、艺术、建筑、传统医学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2][13]宋 元以来,《中庸》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出题用书,是士人皆知的重要典籍。[7][5][14]
书名
《中庸》主要内容是讲论中庸之道,因而得名。[5]篇首释“中庸”:“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颐言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6]《中庸》郑玄注:“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5][11]汉字“中”即中心的,意为正确的、真实的、公正的和恰好的;“庸”字即共同的、一般的、平常的,意为普遍的。因此中庸是指正确之真实,公正恰当的普遍标准,即关于正确的普通常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