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苦

佛教基本思想,苦谛的主要内容
八苦(梵文:as!t!au duh!khata^h!),佛教用语,是佛教对“苦”的一种分类,是“四谛”即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中“苦谛”所说的主要内容,[1][3][4]出自《中阿含经》等佛教经典,具体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又名五阴炽盛苦、五阴盛苦、五取蕴苦)。[5][6]
生苦,是指众生于生时所受的痛苦,可分为受胎、种子、增长、出胎、种类五位。[7][2]老苦,是指众生衰老时所受之身心苦恼,可分为增长和灭坏两种痛苦。[2][8]病苦,是指众生在生病的时候身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分身病和心病。[2][9]死苦,是指五阴坏时或寿命尽时所受之苦,可分为病死和外缘两种死因。[2][10]怨憎会苦,是指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事“聚集”在一起的痛苦。[11]爱别离苦,是指不得不与相爱的人或事离别的痛苦。[12]求不得苦,全名为“虽复希求而不得之苦”,指众生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1][13]五盛阴苦,是指众生由“五阴”或“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组成,生灭变化无常,盛满各种身心痛苦,也即是指现实生活的人生自身就是诸苦的集合体。[6]
除八苦外,佛教对“苦”的分类还存在其他说法,如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和十苦等,有些佛教经典也将八苦中生老病死苦合称,而将八苦称为五苦。[14]八苦又与菩提心相关联,有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15]“八苦”作为佛教基本教义中“苦谛”内容的揭示,也影响着文学创作,甚至是文学研究。[16][17]在文学创作方面,“八苦”在影响作者创作的同时,也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学题材”。[18]在文学研究方面,有学者以佛教八苦的视角来解析文学作品,还有学者将“八苦”归纳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19][20]

出处与原文

“八苦”(梵文:as!t!au duh!khata^h!)的概念在《中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中提及。[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