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中国陕西关中地区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
4
郑国渠(英文名:Zhengguo Canal),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之一,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距今已有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
为了“疲秦”,拖住秦国统一的步伐,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1][3][4][5]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公里、椿树吕村一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后逐渐发展为开渠直接引水方式。[2][6]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郑国渠开始修建,约十年后完工。[7]这项工程使泾阳三原高陵阎良、富平、临潼渭南蒲城等县的280多万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使得关中平原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2]为了纪念这项古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后人将该灌渠称之为“郑国渠”。1996 年,郑国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传来喜讯,郑国渠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9]

修建原因

战国末期,位于黄河西岸的秦国迅速发展强大起来。凭借关中平原这块地方,秦国连续对河东用兵,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面对秦国虎视[dān]眈,河东六国感到形势非常危急,尤其是与秦国相邻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于是,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便派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入秦,令凿泾水,以“疲秦”,毋令东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