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中国陕西关中地区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英文名:Zhengguo Canal),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2]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为了“疲秦”,拖住秦国统一的步伐,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1][3][4][5]郑国渠首位于仲山西麓“瓠口”(今泾阳县王桥镇船头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公里、椿树吕村一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2][6]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历时10年的郑国渠灌溉工程宣告竣工。这项工程使泾阳三原高陵阎良、富平、临潼渭南蒲城等县的280多万亩土地得到有效灌溉,使得关中平原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2]为了纪念这项古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后人将该灌渠称之为“郑国渠”。1996 年,郑国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8]

修建原因

战国末期,位于黄河西岸的秦国迅速发展强大起来。凭借关中平原这块地方,秦国连续对河东用兵,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面对秦国虎视[dān]眈,河东六国感到形势非常危急,尤其是与秦国相邻的韩国,更是首当其冲。于是,公元前246年,韩桓惠王便派水利专家郑国为间谍入秦,令凿泾水,以“疲秦”,毋令东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