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基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王陵基(1886年—1967年3月17日),[1]字方舟,人称“王灵官”,四川嘉定 (今乐山市) 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2]
王陵基少时在家馆中就读,1903年7月考入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学习一年,后在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后,他担任四川新军第二镇标统。二次革命时,他投靠袁世凯,任川军第二师先遣支队长、重庆镇守使[a]。1927年,他制造了“三·三一惨案”。[3]1931年和1933年,他奉命围剿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因借机吞并他人部队,被刘湘免职,赋闲两年。1938年,王陵基就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出川抗日,陆续参加长沙会战南昌会战等战役。此后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由此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1943年,王陵基被蒋介石晋升为陆军上将,1945年,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4月,王陵基调任四川省主席,执行蒋介石的“安川应变”计划[4],发展“反共”武装、打击、镇压共产事业,他在就任当天就制造了“四九惨案”。[5] 此后四川解放,1950年2月6日,王陵基在逃亡过程中被捕,先后被关押在重庆、北京战犯管理所[6]1964年12月28日,王陵基获得特赦出狱。1967年3月17日,王陵基病逝于北京[2]
王维礼认为,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明确提出“安内攘外“,实则“剿共“的工作,是抗日的前提。而王陵基在抗日战争期间严格执行"防共剿共"措施同时成立肃奸委员会,这一举动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深入,打击和破坏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日力量,消耗了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灾难,并且没有真正的深刻认识到“只有决心抗日,只有积极抗日,才是唯一出路,才是唯一安内的办法”。[7]

早年经历

王陵基,生于1883年9月10日[b],其父继承祖业,在乐山成都经营绸缎庄,家庭富裕。少年时候就学于乡人郭开文门下,1903年7月,他考入四川武备学堂速成班。一年后毕业,恰逢四川创建新军,缺乏初级干部,王陵基被分配到各县招募弁目[c]学生,随即又担任队官从事弁目生的训练。后在随管带徐孝刚赴日本购买武器时,自请在日本留学,先在东斌学校学习了一年,又在成城学校学了几个月的日文。1906年回国,在川军协统钟颖部任参谋,不久后又随钟颖部一起调驻防拉萨。1908年秋,四川开办陆军军官速成学校,因该校步、骑、炮、工、[]各科长都由日本军官充任,故王陵基被调回成都担任日语翻译。辛亥革命后,四川增编新军三个镇(师),王陵基在四川副都督胡景伊的保荐下,任第二镇的标统(团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