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抗战时期华南战场的主要战力之一。[7]东江地区的抗日人民武装发展而来,于1943年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
1938年日军登陆大亚湾后,以东莞县抗日模范壮丁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代表的抗日武装队伍逐渐成型。[9][3]1940年春受国民党“反共”影响,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东移受挫,后重返惠东宝,于9月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先后建立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10][11]之后经过不断发展,于1942年1月扩编改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次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2]队伍由开始的百余人发展到万余人,[3]期间先后经历了榴花塔阻击战、百花洞战斗、粉碎日军万人“扫荡”、黄猄坑追击战等大大小小战役,并建立了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的东江抗日根据地。[1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按照与国民党的协定,东江纵队一部分北撤山东烟台,后整编为两广纵队[14]另一部分就地复员,后发展成为粤赣湘边纵队[15]
194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给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的指示》一文中高度评价和肯定了东江纵队:“你们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16]后聂荣臻在《为东江纵队成立四十周年致敬信》中赞道:“东江纵队成立后,坚持敌后抗日武装斗争,解放战争中转战华东、华南,奋勇杀敌,做出了宝贵贡献!”[17]

建立背景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现北京宛平县卢沟桥,发起了全面侵华的战争。[18]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大本营便开始研究攻占汉口和广州的作战。日军认为攻占广州将使中国失去粤汉铁路,从而切断其武器输入的通道,如此便可能打击甚至摧毁中国政府继续抗战的意志。为此,1938年4月,日军公布了《国家总动员法》;7月底参谋本部制定了攻占武汉、广州的战争指导要点。为了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军委会于6月中旬制定了保卫武汉和广州的作战方针。[19]国民党广东部署了第十二集团军的第一五一、第一五三、第一五六、第一五八、第一八六师和独立第二十旅、独立第九旅等部队,担负广州大亚湾大鹏湾等沿海地区的防御。还在虎门要塞部署了守备军队和海防,在珠江口部署了七艘军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