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民国时期女作家
1
4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现代作家。本名张[nǎi]莹,曾用名张秀环,乳名荣华,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2]
萧红1911年出生在呼兰城中一个没落的世族。其父张廷举是当地教育家,其母受过一定教育。[3]萧红年幼时生母因肺病去世,父亲迎娶继母。继母待萧红很差,因此萧红童年时期并不幸福,只和祖父关系亲近。[4]萧红九岁进入小学,十三岁进入高级小学。那时的她开始对反封建运动感兴趣。[5]1927年,萧红进入中学,然而她的父亲已经选好未婚夫,准备让萧红中学一毕业就成婚。1930年,萧红为了逃离婚约,毕业后不久就离家出走逃到北京[6]1931年1月,萧红在家人的压力下回到呼兰,被父亲软禁在亲戚家中,同年9月与未婚夫王恩甲在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生活。萧红后来基于这段时期对故乡底层农民的观察创作了《生死场》。[7]后来萧红怀孕,王恩甲消失。萧红没钱支付租费,写信向《国际协报》求助,适逢松花江洪水,在危楼中的萧红被《协报》的作者舒群萧军等人解救,并且开始和左翼作家们一起创作。[8]萧红和萧军暗生情愫,[9]萧红生下孩子后二人开始在商市街同居,以金剑啸为中心参加“星星剧团”,宣传左翼文学和思想。基于这一时期的观察和经历,萧红后来创作了《商市街》(1936)。[10]1933年10月,萧军和萧红共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跋涉》出版。后来小说被禁,二人迫于压力在1934年6月逃往上海。[11]二萧在上海得到了鲁迅的资助和引荐,逐渐有了名气。[12]正是在上海,萧红认识了她后半生的伴侣端木蕻良[13]这时期萧军沾花惹草的性格问题越来越盛,为萧红的感情带来了严重困扰。[14]为了保持二人之间的距离,她在1936年7月17日只身前往日本追求文学写作梦。[15]萧红在东京求学和写作期间,鲁迅病逝,萧红深为痛心,虽然她试图专注于创作,却很难集中精力完成长篇小说。[16]
1937年1月,萧红返回中国,在上海和萧军再次一起生活,但两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渐行渐远。同年9月,二萧连同端木蕻良从上海武汉避难。萧军和端木蕻良常常产生矛盾。[17]不久,武汉的形势越来越紧张,二萧前往山西省临汾的民族革命大学任教。由于感情裂隙,2月末,萧军离开临汾,3月初,萧红与端木等人加入丁玲率领的战地服务团,前往西安[18]3月末,萧军和萧红在西安重逢,正式离婚。[19]但此时的萧红已经怀上了萧军的孩子。[20]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来到武汉,5月下旬,二人正式结婚。但武汉也不是安居之地,端木坐船到重庆,任教于复旦大学,萧红暂时滞留武汉。[21]9月,萧红来到重庆,被安排在端木朋友家借住。[22]11月,萧红到了预产期,生下一位男婴,但出生几天后就夭折了。据说生产时,端木没能守在萧红身边。[23]1939年春,萧红和端木开始在重庆共同居住,在这期间,她写下了《呼兰河传》等作品。[24]1939年末,由于担心轰炸和国民党文化特务,萧红和端木离开重庆,来到香港[25]1941年7月,萧红被诊断为肺结核,第二年(1942)1月22日,萧红手术后去世。[26]萧红墓现存两处,分别位于广州郊外的银河公墓和故乡呼兰。[27]
萧红的代表作有《生死场》(1935)、《呼兰河传》(1940)等小说,并有多篇记录当时社会状况的散文。她的小说常常以个人经历和童年生活为取材背景,但其写作视角往往不是后观的全知视角,而是以孩童的眼光看待世界。[28]其小说语言形式“介乎传统小说与散文诗之间”,打破了小说、诗歌、散文的分类编组的文体界限,而且在小说内部也突破了写实性为主和抒情性为主的两种形式,并且鉴借了其它艺术如绘画、音乐等的表现手法。[29]此外,萧红还常常用对照来表达反讽。萧红的文学作品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前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革命倾向,也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社会关怀[30]萧红在小说中呈现出不同于主流话语的女性意识,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31]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