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对组织器官充分供氧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来代替,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最为常用和可靠。[3] 贫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是由于组织缺氧所致。[1]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3]
贫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根据红细胞的形态可分为正细胞性、大细胞性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及红细胞丧失过多所致的贫血;根据骨髓增生情况可分为增生性贫血和增生不良性贫血。[1]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显著的客观体征,一般以观察指甲、手掌皮肤皱纹处以及口唇黏膜和睑结膜等较为可靠。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和思想不集中等,都是贫血早期和常见的症状,贫血严重时可有低热、皮肤干枯和毛发缺少光泽,并可出现下肢浮肿。[1]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对贫血作出诊断,如全血细胞计数检查、骨髓检查等;但贫血的病因诊断更为重要,因此详尽的病史采集、全面有序的体格检查以及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能够有效地帮助作出完整的贫血诊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