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

人体艺术表现形式
文身(Tattoo),人类历史上的古老习俗,[3]是指用鱼刺、骨片、锐石以及刀、针等尖锐物刺破皮肤底层并绘画花纹或图案,再涂以植物或矿物质颜料,使之成为永久保存的装饰性图案,也是雕刻在人体肌肤上的文化符号。[4][5][6]
世界各国对文身有不同的称呼,英语称“tattoo”,德语称“tatowierung”,法语叫做“tatouage”,汉语称[qíng]、刺、雕、[]、镂、绣、扎、刻等。[1][2]有关文身的起源说法众多,有图腾信仰说、氏族标志说、婚姻与性吸引说、审美装饰说等等。[7][8]从世界范围看,文身大致可划分为原始文身、古代文身和现代文身三个阶段。[a][9]原始文身是指原始氏族部落的文身,[9]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10][11]古代文身是指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用作标示等级、身份、功绩和志向等的文身。[7][12]现代文身[b]始于公元1769年,[13]多是一种时尚的体现,其手法和使用的工具也逐渐科技化,现已遍及世界各地。[7][12]中国文身历史悠久,从远古至近现代,一直有文身的习俗,且分布极为广泛。[14]
文身按形式和方法可分为绘身、文刺和剺痕三种不同类型。[7]绘身是文身类型中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用各种染料在皮肤上涂抹或描绘图案,[15]又称涂色、画身。[16]文刺是用植物的刺、动物的骨刺或机械工具在皮肤刺出图案的形状,然后染以颜色使图案清晰地显露出来。[7][12][c]痕是用碎石片、水晶片、刀等尖利器物破坏人体的皮肉、填入墨汁等颜料,人为地制造疤痕[17]文身从技术角度,演变为三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即萨摩亚式文身、日式文身和美式文身。[18]从图案角度,形成了图腾风格、传统风格、美式风格、写实风格这四种经典风格。[19]根据不同的起源之说,文身有着不同的功能意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区分和识别群体、氏族图腾崇拜、成人礼及婚姻功能以及美饰功能等等。[20]
因西方殖民扩张、国家政权干预及一些文身民族或部落主体消失等原因,传统意义上的文身习俗正逐渐走向消亡。[21][22]近年来,传统文身的保护工作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相关部门的关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23]2005年9月22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将黎族文身纳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4]日本自1948年解除文身禁令后,其文身文化得到了回归发展,文身师的数量不断增加,2004年约增长至2000-3000名。[25]

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