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是一部道家学派经典著作,相传由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该书共分为八篇,每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唐天宝初年(742年),加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开元二十年(732年),置崇玄学,设崇玄馆专门研究《老》《庄》《列》等书,将其列入科举考试明经科中,以之取士,北宋时《列子》更被加封为“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1]
自唐代以来,学者们就开始了对《列子》的真伪 的讨论和考订。《列子》一书被认为是“一直到近代,在先秦诸子之中聚讼日多、是非最难论定、结论最分歧的一部子书。”[1]有伪书派和非伪书派两种观点,伪书派认为《列子》一书思想杂糅[róu],其中蕴含了许多汉代及魏晋时期的思想痕迹,如玄学思想、佛学思想等。此外,《列子》中还有许多汉代以后甚至魏晋以后的词汇和用法,学者们由此认为《列子》是魏晋人的赝品。非伪书一派认为《列子》书中虽然有后世的思想和语言痕迹,但可能是后人增添的,只能说增添的部分并非原书所有,但不能因此断定《列子》为伪书。经过学术界深入系统的讨论,《列子》一书为先秦道家典籍,基本保存了列子及其后学的思想,而非六朝人伪撰的观点逐渐为学术界广泛接受。[2] 《列子》书中传递的思想对道教义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宇宙生成论观点,道教的神仙信仰,以及命运论、贵虚、盗机、内观等思想观念。[4]书中多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哲理,用文学形式来传达思想,因此《列子》和《庄子》的寓言一道被视为后世小说的滥觞。它们也影响了赋体文学的发展,《列子》中假设虚构的写作方式被汉代叙事赋所吸收使用,此外《列子》中拟人夸张的笔法也被汉赋所继承。[5] 作者
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