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贯

清初戏曲作家朱㿥传奇作品
《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是清初戏曲作家朱[]创作的传奇作品。该剧作为传奇剧中的经典而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并衍生出大量的改编作品,如京剧秦腔等地方戏;影视、连环画等传播形态。《十五贯》还先后被翻译成乌克兰语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语种,在多个国家出演。[1][2]
本剧由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而成,讲述淮安熊氏兄弟蒙受冤案又重获自由的故事。弟弟熊友蕙在家里读书,因鼠祸拾得邻居儿媳侯三姑财物,又误将其丈夫用鼠药毒死,遂与侯三姑一起被控告通奸杀人,被捕下狱。在外跑商的哥哥熊友兰听闻弟弟被捕,连忙携商人陶复朱送给他的十五贯钱赶回家去。恰好赌棍娄阿鼠深夜闯入屠户游葫芦家,杀死游葫芦盗走十五贯钱。而此前游葫芦继女苏述娟已因继父戏言把她卖了十五贯钱与人而逃走。苏戍娟逃跑路上巧遇熊友兰,二人同行路上被认做杀人抢钱,送官治罪。行刑前夜苏州知府况钟梦见有两只熊前来向他乞哀,于是上奏请求复审,远赴淮安、无锡踏勘,最终平反冤案,使熊氏兄弟重获自由。此剧语言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形象生动,角色设置个性鲜明,唱词宾白、科介动作与人物形象配合恰当,结构上采用了双生旦结构,情节紧凑,表达出了作者对市民阶层的利益与权利的关切,揭露批判了主观臆断和循规蹈矩的官僚作风,歌颂了实事求是的精神[2][3]
1956 年4月至5月,浙江昆苏剧团以清代朱㿥的传奇故事《十五贯》为基础改编的新版《十五贯》在北京公开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该剧曾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4][5]

创作过程

明末清初江浙地区经济的发达使戏曲演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戏曲表演的繁荣对于演出剧本的大量需求,导致编写剧本成为官场仕途不得意的文人的一种重要糊口谋生手段,这就要求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大量的剧本供戏班演出,而对现有话本与小说的加工改编无疑是最省时省力的创作途径。《十五贯》即是朱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根据明代小说《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改编而来,而《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又是根据宋元话本《错斩崔宁》稍加修改而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