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指在完全充分的商品套利条件下,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应该能够实现两国相同商品的价格相等。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一价定律,即商品套利是完美的,同种物品在任何国家的价格按照货币比价换算后应该是相同的。购买力平价可以用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来表示。[1][3][4]购买力平价起源于16世纪的萨拉曼卡学派,后来由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在1916年的《对外贸易的现状》中以现代形式发展起来。[5][6][7]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例如EKS法、GK法、星形法和CPD法等。它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成本等,是国际经济比较的重要工具。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预测和解释汇率变动,并且对投资决策、贸易政策制定和企业定价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此外,购买力平价在全球贫困线的计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4]
购买力平价理论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这使得套利行为变得困难,从而造成商品价格的差异。贸易政策和贸易限制也会对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不同国家统计标准的差异以及商品篮子的选择和权重分配等因素也会影响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和比较结果。[8][9][10][11][12] 基本信息
定义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