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病毒

患肠炎的病犬粪便中获得的病毒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 CPV-2)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3][1]。影响犬科动物的细小病毒共有两种:犬细小病毒-2(CPV-2)和犬细小病毒-1(CPV-1),CPV-1与CPV-2在遗传上无关,且CPV-1对犬无明显致病性。CPV-2是一种无囊膜的,具二十面体衣壳的单链DNA病毒,可引起急性出血性腹泻,导致动物死亡[4]。由CPV-2引致的疾病称为犬细小病毒病,传播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传播,即直接与病犬、带毒犬接触或摄入带CPV-2的食水感染,对幼犬危害较大,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文主要介绍CPV-2。[3][5][4]
可通过症状将犬细小病毒病分为两种病型:心肌炎型和肠炎型,肠炎型一般以剧烈呕吐、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和白细胞数目显著减少为特征,心肌炎型一般表现为急性非化脓性心肌炎[3]。宠物医生可通过特异性疗法结合对症治疗与支持治疗犬小病毒[6]。该病若发于成犬,则治愈率高,幼犬则预后谨慎[2]
预防CPV-2感染的主要方法为:疫苗接种、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清洁、当犬未接种疫苗或仍是幼犬时,尽量避免前往高风险区域,如宠物店、公园等[7]

历史

1967年,研究者发现了在犬肠道中发现了一种能够引起犬的胃肠道和呼吸道疾病的细小病毒科病毒,并命名为犬细小病毒-1(CPV-1),犬在感染后症状不明显[3][8][4]。CPV-1学名为犬微小病毒(Canine minute virus),现已列入牛犬病毒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