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

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1
4
肝硬化(liver cinhosis)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候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而死亡。[1]
肝硬化通常起病隐匿,病程发展缓慢,临床上将肝硬化大致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大部分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较轻,可有腹部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多呈间歇性,常于劳累、精神紧张或伴随其他疾病而出现,休息及助消化的药物可缓解。失代偿期症状较明显,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临床表现。肝功能减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营养不良黄疸、出血和贫血、内分泌失调、不规则低热、低清蛋白血症等;门静脉高压多属肝内型,常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腹腔积液、脾大,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是继病因之后推动肝功能减退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是肝硬化的主要死因之一。[1]
肝硬化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因、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过程,[5]实验室检查转氨酶胆红素等,影像学检查如X线胃肠[bèi]餐造影、CT、腹部B超等;内镜检查如上消化道内镜、腹腔镜检查以及肝活组织检查[3]。治疗包括保护或改善肝功能如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宾等,门静脉高压及其并发症治疗如利尿剂如螺内[zhǐ]呋塞米;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如头孢哌酮喹诺酮类;收缩内脏血管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特利加压素或垂体加压素等[1]
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10多种,在中国主要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欧美国家则以酒精丙型肝炎为常见病因。肝硬化居全球常见致死病因第11位,年死亡人数高达100万,男性多于女性。中国肝病患者人数约有3亿,肝硬化死亡人数占全球肝硬化死亡人数的11%[2]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