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

中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
晴隆县,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下辖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北角,地处云贵高原中段、毕水兴经济圈的中间联结带。境域总面积1327.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晴隆县下辖8镇3乡4个街道,常住人口22.76万人,户籍人口中有少数民族21.0988万人,占总人口的61.07%。[12][13][14]县政府驻莲城街道北街县政府大院。[11]
晴隆县地处黔桂台斜“晴隆弧”、云南山字形东翼与广西山字形西翼交连结合部的高原峡谷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晴隆地形起伏大,具有“山高谷深坡陡”的特点。晴隆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热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年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3][2]约1万年前,晴隆县境内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15]境域在上古帝喾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属盘瓠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zāng]柯国、夜郎[16]秦汉以来,县境曾为夜郎、谈指、漏江、贲古等县属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安南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卫建安南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沿用至今。[2]1949年12月19日,晴隆县宣布和平解放。[17]1981年9月,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仍隶之。[3][18]
晴隆县是黔西南州东北部的“对外窗口”“桥头堡”和“交通节点”,[19]已形成公路、航运2种运输方式的交通网络,[20]其中,境内的国道320公路素有“黔滇锁钥”之称。[21]境域地处“毕水兴”经济圈的中间联结带,是南昆产业带辐射区,[19]在2020年摘掉贫困县帽子,是贵州省最后一批9个脱贫出列的县之一。[22]晴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发展“一县一业”和区域性农业特色产业,[23]围绕优势矿种形成能源及采矿业,[24]以及租赁和商务、交通运输、旅游等优势服务业。[25][26]2024年,晴隆县生产总值100.0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26.2:23.2:50.6,人均生产总值43709元。[9]
历史上,晴隆县是连通滇黔咽喉要道和军事要塞,也是文化重镇。[27]境内位于晴隆山山脉西南端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区西南国际大通道的标志性场所;[28]茶马古道上的盘江石刻群、关晴北盘江古驿道、安谷牌坊等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国家级非遗“阿妹戚托”有“嫁姑娘舞”之称;[29]晴隆县“四印苗”服饰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30]晴隆县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发祥地,1980年,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在晴隆被发现。[31]此外,截至2023年4月,晴隆县有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史迪威·24道拐旅游景区2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0]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