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抖音百科
1982年出土于江苏武进寺墩的良渚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a]琢玉工艺的一件代表作品,1982年出土于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2],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1],是南京博物院的18件镇馆之宝之一[4]。 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1]。玉琮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zhě]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种神人兽面组合的图案是良渚人原始信仰的直观反映[2]。玉琮神人兽面纹图案的线条是采用了琢、刻两种方法,琢纹宽0.2~0.9毫米,刻纹宽0.1~0.2毫米。由手工艺人手直接雕刻[1],这些纹饰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之一[2]。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展示出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为研究当时的工艺水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它们独特的纹饰也表现了约4500年前江苏先民精湛的制玉技术,也折射出他们心中复杂的精神世界体[2][5]。此件玉琮纹饰的确认,为破解1986年反山墓地被誉为“琮王”“钺[yuè]王”的玉器上的神像找到了一把钥匙[1]。 文物外观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1]。短筒形,镯式,上端略大于下端。玉琮呈乳白色,有轻微钙化痕迹,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表面两端为矮短的圆口,中部有四条直槽,每面有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两块,中部有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上节是人面纹,下节饰形象兽面纹四组[2][6]。上节的人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眼为重圈,内圈直径2毫米,系由七八条刻出的短线环接而成;外圈直径8毫米,两侧还琢出长1.5毫米的三角形弧线作为眼角。嘴为转角上长18、宽4毫米的凸横档,其上方有两条平行的间隔3.5毫米的长横档,横档长6厘米、宽3.5毫米,上有七条平行凹弦纹。在嘴部、长横档之间、边框上,刻有细密匀称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饰带。下节的形象兽面纹,作圆眼、宽鼻、阔嘴的形象。眼为重圈,内圈径3.5毫米,外圈径8毫米,外有直径1.7~2.3厘米的椭圆形凸面作为眼睑。 鼻为转角的上端宽8毫米、下端宽5毫米、高9毫米的扇面形凸面,嘴为转角下端长18毫米、宽4毫米的凸横档。在眼睑、鼻、嘴上以及鼻下、边框上,刻有细密匀称的云纹(或称圆涡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饰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