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执(梵文:a^tma-gra^ha),佛教用语,又作人执、生执,亦名“我见”“身见”。执着实我之意。出自《俱舍论》《成唯识论》等佛教经典,依缘起可分为人我执、法我执,依内容可分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人我执生烦恼障,法我执生所知障。俱生我执,为先天性之我执;分别我执,则为后天所起之我执。[2][1][3] 佛教认为,我执是由于众生不理解诸法性空而产生的。诸法性空是指,所谓的“我”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幻相,并不真实存在,然而人们不明此理,认为有“我”可供执着,于是产生种种颠倒妄见。因为我执的存在,人们将自我与他人对立,根据自己的喜好与厌恶造种种业,并由此产生贪婪、傲慢、欲望等种种围绕“我”而起的过失烦恼。[3]
我执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概念的影响很大,在不同的佛学门派中都蕴含着一条以破除我执、达到最终解脱为目的的思想脉络。原始佛教注重“无我”的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部派佛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