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工程(简称“两弹一星”),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独立自主组织实施的几个重大国防工程合称。[3][1]“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5]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的内外环境和形势非常严峻,为此,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6][7]1955年,中国开始发展原子能事业。[7]1956年,中央军委会议将研制导弹提上议程。[8]1958年,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研制人造卫星。[9]1960年,原子能研究所开始氢弹的理论研究。[10]同年,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和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1]1967年6月17日,于敏等参与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爆炸当量为330万吨级,[12]与理论设计完全一样。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突破氢弹,中国仅用了26个月创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纪录。[13]1969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14]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一东方红一号,[3][8]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5] “两弹一星”事业是广大科技工作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创造的奇迹。[16][17]“两弹一星”的成功,增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重要标志。[6][18][7]
历史沿革
工程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