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苔藓虫-抖音百科
苔藓虫(Bryozoa),又称苔藓动物、外肛动物以及“群虫”[3][5],是动物界下的—门真体腔无脊椎动物,其动物体不分节,没有呼吸、循环、排泄系统[3]。已知的苔藓虫化石种记录达15000种,被分为裸唇纲、被唇纲和窄唇纲3个纲,下有11个目363科2230属20584种[7][8],而截止到2023年,在《中国生物物种名录》中列出了中国苔藓动物下分有1纲1目26科58属197种[2]。 苔藓虫是一类水生滤食性生物,除单苔虫属(Monobryozoon)单个生活外,其余均为群体生活;典型个体大小0.5mm[4][7][9];群体呈扇状、枝状或层状等附着于于基岩、岩屑、海藻等物体之上,多数群体在1~10cm大小,有些群体可达1m之大[6]。苔藓虫除少数栖息在淡水(如被唇纲均淡水生)或半咸水水域外,绝大多数都生活在海洋中,但根据中国东海的资料,苔藓动物在水深40~100m范围内数量最多[3][4][7]。 苔藓虫是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门类,它作为一种较为古老和保存化石较多的生物,对人们研究奥陶纪时期的地球海洋生物以及对于了解后生动物门类起源都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且药理研究表明苔藓虫,如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是提取抗癌药物“苔鲜虫素”的重要原材料,在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价值[10][11]。其次苔藓虫具有一定的生物吸附作用,对水体的净化有一定积极作用[12][13],但同时因为苔藓虫常被覆生长或以其他方式同着生长于养殖网笼、经济贝类的壳表等处,造成养殖网笼网孔堵塞等问题,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危害,常被归为海洋污损生物的类群[14]。 命名
苔藓虫(Bryozoa),又称苔藓动物,因某些群体形如苔藓而得名,学名“Bryozoa”在拉丁语中意为“形似苔藓的动物”;又因肛门开口于触手冠之外,而有外肛动物(Ectoprocta)之称[3][4],同时因 为它们总是营群体生活,所以又被叫做“群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