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

边棱音气鸣乐器
1
4
洞箫,简称箫,又称筒箫、通箫[1],是一种古老的边棱音气鸣乐器,多半用九节紫竹制作,也可以用白竹制作,呈长管状,在汉代被称为“笛”。[10][3][2]它通过吹气和手指遮住或打开洞孔来产生不同音高的音响效果。洞箫的音域较为广泛,通常包括两个八度以上的音阶,音色恬静、秀雅,但音量小、发音不够敏锐。[7][8]
洞箫的起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最早出现的多管竖吹的排箫;另一种是秦汉时的单管竖吹“长笛”,后被称为“箫”或“洞箫”,还有一种变种叫“尺八”。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箫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洞箫在形状、材质和演奏风格上会有一些差异。[11]
洞箫主要在中国民间流行,相传这种乐器最早起源于羌(古地名,秦汉时指羌族居住的地区,即今青海西藏四川西北中部、甘肃西南部)。洞箫发音润柔轻细,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或重奏,它常与古琴合奏或用于传统丝竹乐队中,也有用来独奏的。独奏曲目有《鹧鸪飞》《妆台秋思》《柳摇金》等,琴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3]除此之外,洞箫被广泛使用于日本韩国等地的民族音乐中,并逐渐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乐器爱好者。[12][13][14]

称谓与说法

箫名称的历史演变导致了“排萧"和”洞箫"的混淆。现今的“箫”指的是单管洞箫,竹制,无底,有侧孔,竖吹,有豁口,自由口风。在唐代之前的“箫”指多管排箫,竹制,有底,每管发一音。从声学上来看,前者属于“开管”共鸣,而后者属于“闭管”共鸣。“洞箫”属于前者,因为管身上下通,也被称为“筒箫”或“通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