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从狭义上讲“太监”是古代一官职的名称;[2]广义上讲“太监”原指服务于宫廷且有品级的宦官,[5][9]明、清时期太监逐渐演变成与宦官相同的含义,[10]专指被阉割了生殖器官服务于宫廷的男性。[1]
黄帝时期,百官名中即设有“大监[a]”这一官职。[5]夏商周以及春秋时期,一些男性战俘被阉割后送入王室宫廷充当粗使奴隶,[11]这些人被称作“寺人”,[12]在王室宫廷内服侍的男性统称为宦官,[3]这一时期的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13]秦汉时期宦官制度被保留,宦官的人数急剧增加,职权也不断扩大,[14]秦朝的宦官赵高为巩固自己的势力诛杀大臣、屠害公子。[15]汉高祖去后吕后当权时,寺人张释被封建陵侯并赐封地,[16]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封王的宦官。[17]东汉中兴之初后,男性必须经过阉割后才能在宫禁内苑服务,[3]自此阉人开始与宦官等同起来。[18]隋唐时期的宦官制度体系更趋完备,[13]宦官统一由内侍省负责管理。[19]唐高宗改百官名时,[20]将掌管宫内交通工具和衣服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12]中御府官员为中御太监、少监,“太监”这一官职正式设立。[21]宋代宦官隶属内侍省及入内内侍省管辖,并设置了人数限额,严禁宦官参与政事。[22]明代初期严禁太监参政,朱棣登基后开始依重太监,宦官人数最多时超十万人,明代太监干政是历朝历代最严重的时期。[23]明代的太监全部由宦官担任,太监与宦官、阉人具有了固定关系。[24]鉴于明代太监参政的教训清代严禁太监干政,而且不允许太监离开京城。[25]在清代,太监与宦官的含义已经完全等同。[2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26]太监作为封建帝制的特征也随之消亡。1923年7月16日,清废帝溥仪下令将紫禁城内太监全部裁撤,上千名太监从神武门离开紫禁城,中国太监制度彻底宣告结束。[6] 太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被阉割的战俘、遭受宫刑的罪犯、自宫投充者、各地进献的阉人、强行阉割的民众等。[15]这些人员被用手术阉割、手阉等非人道的方式阉割,成为太监。[27]由于太监直接服务于帝王身边,对历朝历代的政治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秦代二世而亡与宦官赵高有很大关系;东汉十常侍把持朝政将朝中贤能诛杀殆[dài]尽;[4]唐代的唐宪宗、唐景宗遭宦官李辅国毒害而亡;明代太监为患乃历朝历代之最,尤以魏忠贤为甚。[4]清代历届皇帝都对太监进行严格管理,[28]安德海、李莲英虽深得慈禧宠信也未能过多干涉朝政。[29] 名称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