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经济

国民经济体的一部分
灰色经济(grey economy)又称地下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的一部分。灰色经济指所有未被列入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但是创造价值的经济活动,因为灰色经济的存在,真正的价值创造未被全部反映出来。[1][2][3]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的工薪阶层开始从事非正式的经济活动,世界各国在经济方面呈现出灰色地带。[4]灰色经济因税收负担、劳动力市场监督程度、社会转移支付、公共服务质量和多种经济成份的不规则竞争等因素产生,[5]具有隐蔽性、变动性、模糊性等表现特点。[6]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按照国民经济总决算的标准根本不应该被纳入计算的价值创造,例如无照经营、从事第二职业和个人的社会福利工作等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和虽然应当被纳入决算,但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隐瞒)才未被列入的价值创造,例如走私、偷漏税等经济活动。[2]
灰色经济在全球各国有不同的经济现象。在2010年后,中国灰色经济发展呈现出“趋势性”下降特征,但2007-2016年的绝对量始终在2万亿到7万亿人民币的区间内。[7]在波兰灰色经济主要分为没有进行登记的公司,通常包括建筑、制衣、贸易和运输等服务业和已经合法地登记的企业,在暗地里搞非法经济活动。[8]俄罗斯,灰色清关是俄罗斯灰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海关官员合作,推动灰色清关行业的繁荣发展。[9]灰色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会使国库缺乏足够的保障,直接威胁财政安全。[10]灰色经济影响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间接导致经济结构失衡,[11]使劳动者对正当财富分配的观念产生了质疑,形成错误的社会风气。[12]

概述

定义